(来源:野望谷研究社)
近来有几位年轻朋友跟野望谷聊到职业发展的问题,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野望谷的认识也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化学反应。所以本文野望谷不谈政策、不论形势、也不讲故事,而是用一期“号外”来浅尝辄止地谈一点对此的思考和感触。
最近社会上有两件事,在野望谷的内心深处掀起了一丝小小的波澜。
*
第一件事,是网传的金融行业薪酬改革方案。
对于金融行业的薪酬改革大背景,相信大家都了然于胸了,这里不再赘述。野望谷只把这两年来看到金融行业每一次薪酬改革传闻传出、以及最后落地时的心路历程做个梳理。
众所周知,金融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快30年了。90年代末到00年代初我们有意率先提高对金融行业高薪的容忍度,其实就是为了能尽快与国际接轨、尽快融入西方资本世界的游戏规则,同时也是为了彰显我们市场化改革取向的坚定决心。
更进一步说,金融行业最初的高薪并不是均等的,它的受益者仅限于刚刚入华的少数外资机构和海归精英,后来又逐渐扩大到了少数证券和投行从业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少数人的高薪很快掀起了全行业普遍涨薪的浪潮。但由于那些年金融行业的效益还算不错,所以给员工提高一些薪酬待遇的代价并不高。
但要注意这里有一个前提,即当时的大背景是我们亟待拥抱市场化、拥抱西化、拥抱全球化,这不是哪一个具体行业的诉求。也就是说,是国家选择了金融行业作为一个窗口来传递改革的意志,而不是因为金融行业本身拥有什么高门槛、高水平、高含金量。
说白了,金融行业曾经的高薪并非是金融从业者凭自己本事得来的,而是踩中了时代的红利、搭上了改革的便车,是大环境默许、纵容、甚至是刻意营造金融从业者高薪现象的出现所导致的。金融从业者不过是那个被命运女神眷顾了的幸运儿而已。
在那个时代,不管你是北大清华哈佛耶鲁的博士后、还是银行职业培训中专的肄业生,只要你能够进入这个行业,那么起薪都不会太差;至于之后的薪资能混到多高水平,它只跟你入行之后行走江湖的本领有关,而跟初始学历基本无关。
(固然,前些年里金融行业涌入了最多的高学历者,但这并不是因为金融行业需要高学历者,而是高学历者在就业市场中获得了优先选择权。在大环境的鼓噪下,高学历者纷纷将优先选择权投给了金融行业,金融行业也就只好笑纳了。)
既然高薪是时代赋予的,那么时代自然也就可以随时收回;既然金融从业者获取高薪时都是被动的,那么失去高薪时自然也就只能听凭摆布——这不以金融从业者自身够不够努力、学历够不够格、能力够不够高、业绩够不够好为转移,关键是看时代觉得你有没有必要领取高薪。
这个道理,就像前段时间一桩接着一桩的券商收购整合案一样:尽管那些被整合的券商大部分都是上市券商,但对它们的收购整合却几乎没有一例是出自经济效益层面的考量,所有这类并购案的底层逻辑与近年来央国企为“联合做大规模”而进行的改制重组几无二致。
试想,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之中,就连偌大一个顶流券商都无法左右自身的命运,更何况是这个券商中一名普普通通的从业者呢?就连这家金融机构的董事长、总经理恐怕都不能保证自己明天会去哪里报到,他又怎么可能为了你的工作积极性和公司的业绩增长,而会为你去争取薪酬福利呢?
*
第二件事,是AI公司宇树科技的上市传闻。
2025年下半年,具身智能领域的知名AI公司杭州宇树科技爆出了计划上市的传闻,据说今年四季度就会递交申报材料。
从宇树科技当前的行业地位、政策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偏爱和扶持、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最新的上市政策变化等各个角度来看,宇树科技的成功上市基本就是八九不离十,唯一的看点就是能创出多高的市值了。
眼下社会上对宇树科技这家公司,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别忘了,就在9个月之前,全社会恐怕99%的人都还从未听说过宇树科技是何方神圣。2025年同样完成了这种逆袭式爆发的企业,还有一家就是deepseek。
有时候,完成这种从谷底瞬间升腾到巅峰的创业成功真的就只需要短短几天时间,而这就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活生生案例。
作为一名文科生,人工智能并不是野望谷研究的领域。但考虑到过去几年国内人工智能赛道的如火如荼、国家和资本对人工智能行业的重金投入,因此仅从常理推断,我们就应该能想到:国内目前在技术水平和商业应用上处于和宇树科技同一档位的AI企业数量应该不会少,起码它们之间的差距不会很大。
那为什么最终只有宇树科技和deepseek成为了“全民级企业”呢?我想这仍然是源于时代的红利。
在一个倾注资源集中于新质生产力、倾注资源打破域外大国技术“卡脖子”的时代大背景下,总需要拿出一两个人工智能领域的初创科技企业,并把它们树立成可以提振全民士气的标杆。也就是说,是国家需要有几个像宇树科技、像deepseek这样的AI公司,来作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庆”“大寨”。
任何领域的明星都不是凭空现世的,他们都需要一群人在背后默默地“造星”。至于最终是谁获得了被“造星”的待遇、又是谁在这轮“造星”运动中最终跑了出来,事先都完全无法预计,只能全凭撞运气。
而宇树科技、deepseek,就属于这种不仅获得了“造星”待遇、而且最终大红大紫的幸运儿。
当然了,宇树科技、deepseek的成功肯定不能完全归因于运气,毕竟它们从事人工智能研究是自己选择的赛道,况且此前也的确做出了很亮眼的成果。
但野望谷这里想表达的是,至少你得像宇树科技、deepseek一样选对了风口,这样起码还能有受到幸运女神眷顾的机会;如果风口从一开始就选择错了,那么连期待运气降临的资格都没有。
几年前,野望谷也曾主持操办过一家企业的IPO上市,这段经历带给野望谷最大的感受就是大环境、大时代是否允许你上市。
当时,一度心高气傲、蒙眼狂奔的野望谷本人就是夸大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漠视了大环境和大时代的影响,借着一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看似勇猛、实为莽撞的鸡血,把“顺流者昌,逆流者亡”的祖训彻底抛诸了脑后。
*
接着上面这两件事,野望谷再谈一谈最近网上看到的一句话:
“清北浓度,是判断一个行业走向死亡的标志”。
这句话让我极为触动,但仔细回想一下,好像也的确是这么个道理。
25年前,WTO的大门刚刚向我们打开,彼时的高校毕业生都以能够成为一名外企办公室白领为荣;
20年前,以移动联通烟草国家电网为代表的央企风靡天下,垄断性央企成为了彼时高校毕业生的择业首选;
15年前,金融行业的高薪开始傲视群雄,彼时的高校毕业生纷纷涌进银行、券商等各大金融机构;
10年前,互联网大厂的待遇、前景、社会地位都反超了金融机构,彼时的高校毕业生手中的offer清一色都是BATJ互联网巨头;
5年前,新能源产业取代房地产行业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于是新能源行业又成为了吸纳最多高校毕业生的处所;
到了今天,取代新能源产业的,又变成了人工智能、芯片制造以及体制内的央国企、公务员这些赛道。
在这个行业周期循环往复的交替过程中,绝大多数人要么只关注到了高校毕业生择业风向的变化,要么只关注到了行业发展潮汐轮动的变化,却很少有人把这两种变化结合起来,去分析二者之间的人才周期性错配现象。
由于用人单位最多只可能基于未来一两年内的用人需求来制定招聘计划,而不可能对三五年之后的行业周期兴替做出准确预判;同时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各种就业信息的甄别力、判断力也都十分有限,他所就读的专业也是几年前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已框定好的、再改换门庭也不现实,于是就造成了:
——当一个行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它的人才往往是供不应求的,即便是普通一本二本高校毕业生恐怕也不肯对这个行业多看两眼,至于清华北大毕业生那更是连眼皮都不会抬一下的;
这就导致了尽管从事后来看,那些早早进入到这个行业的毕业生全都踩中了时代的风口、获得了最为丰厚的物质回报,但即便让时光倒流一次,清北毕业生也依然不会选择这个行业。
——当一个行业继续上升、接近于巅峰的时候,它就成了高校毕业生心目中的香饽饽,此时来自211高校的毕业生只能算是HR眼中的打底了,从清华北大走来的毕业生也开始冒头了;
在这一时期,该行业的待遇看起来还很不错,当然谁都不知道这其实已经距离周期天花板不远了,所以尽管此时入行的毕业生学历含金量普遍更高,但他们事实上却只能抓住时代红利的一根尾巴,跟那些学历比他们更低的行业前辈们完全无法相比。
——当一个行业越过巅峰、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尽管业内人已经隐隐感到了不妙,但是社会上却依然把这个行业当成高薪加稳定的代名词,然而就是这个事实上已经开始危机四伏的行业,却不出意外成为了清华北大毕业生挤破头也要涌入的王者单位;
于是,这批历史上学历含金量最高的毕业生,短短几年之后就成了这个行业走向衰落的接盘侠。
行业上升初期,清北浓度为零;行业迅猛增长,清北浓度方才开始萌芽;行业逼近巅峰,清北浓度才开始高歌猛进;行业掉头向下,清北浓度却刚好达到顶点;行业辉煌不再,已经居高不下的清北浓度却再也挥之不去了。
*
清北浓度的演变总会滞后于行业周期的起伏。据说脉脉研究院做过一个统计,说“当清北人涌入一个行业,往往预示着行业黄金期还剩8个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大环境和大时代非你我所能左右。身处无处不在的变局之中,我们又该如何安放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呢?
野望谷想,答案或许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要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一种可以不依赖于就业单位、不依赖于所在平台也能自谋生计的核心竞争力;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不管你此刻的事业有多么辉煌、仕途有多么顺心,除了在发财或晋升的道路上继续稳扎稳打以外,你还得保持一种随时都可能会失业的危机意识。只有具备了这种危机意识,你才能随时随地都不敢懈怠,时刻筹划着给自己未雨绸缪、预备退路、准备planB。
对于我们所就职的单位来说,我们每个人的确都只是一个“打工仔”;但是对于我们的个体和家庭来说,我们每个人更是自己和家庭的“创业者”。
“打工仔”的命运是体制赋予、单位恩赐、老板施舍的,它不可靠、也不长久;而“创业者”的命运却是全凭我们自己去谋划、去争取、去搏杀出来的,它或许富穷难料、但却真正可靠。
只有“创业者”身份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本分和基石,至于“打工仔”身份不过是我们混迹职场、行走江湖时饰演的一种角色和面具;“打工仔”身份随时可大可小可穿可褪,只有“创业者”身份才会伴随我们和家人走完此生。
古人讲“三十而立”,可古人的寿命平均也不过50、60岁,难道古人要到了30岁才能获得一份像样的工作吗?当然不是!古代没有工厂、没有公司,除了当官从军以外,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从事个体经济,所谓“而立”指的就是拥有一份足以财务独立的个体事业,这跟“打工”、跟“就业”毫无关系。
这个道理放在今天也是一样的。作为个体,我们无法左右时代的变迁、无法掌控周期的演进,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思考并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一份随时都会失业的危机意识,把人生的前途赌注押宝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押宝在某个单位、某个企业、某个老板、某个领导的身上。
时代赐予我们的可能是金饭碗、也可能是铁饭碗、也可能是瓷饭碗,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它不过就是一个盛饭的碗而已。问题的关键是在于饭碗里盛了什么,盛的是空气、是粮食、还是山珍海味,这得靠我们自己去盛,跟饭碗没有关系。
人生最大的淡然和快慰,莫过于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小红书的问题,不止在于围观赵露思
浅谈近期一系列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
文科已死,有事烧纸
缅怀那个遥不可及的5178点——2015年大牛市【十周年祭】
【银行的魔幻与现实】有人手捧一碗干扣面“躺枪”,有人攥着一个丑娃娃“触电”
Deepseek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掌控Deepseek的人
整整17年过去了:那年我距离震中不到60公里
择业、金融、财务、出海:聊一聊最近我在高校里的见闻和观点
#金融#择业#大时代#铁饭碗#体制内#就业#清北浓度#薪酬#风口#央企#大环境
]article_adlist-->联美配资-配资咨询平台-免费配资系统-线上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